适逢圣诞佳节来临,很多公司都传统性地搞了圣诞派对。而当中应该都会有一项节目 – 交换礼物。

我的部门呢当让也有,而且还设立了一些条件:

1. 礼物价值不能少过十元
这没话说,毕竟让人有一个参考底线。要不然若没事先声明的话,我脸皮厚厚地送个便宜便宜的礼物来博取另一个比较像样的礼物就不太好。

2. 不可以送锁匙圈还有餐具
可能前人流行送这几样;而后人就避免再次遭殃,所以才设立了此条规。

3. 礼物是新的,而且要包起来
好,那样子拆礼物的期待感才能尽显出来。

4. 不可以送食物(除了朱古力)
哎呀,简直就是暗示那些不太想花心思买礼物的人说“圣诞派对送朱古力,省时省事却还可以”。

昨天就特地(也顺便走走看看)到义安城的高岛屋(Takashimaya)选购明天准备送出去的圣诞礼物。回顾一下以上四个条件,认为自己会把预算放在$15。而礼物方面,就顺其自然。。。

也就在其中一间精品店内听到一群相信也是在选购“交换礼物”的礼物的女生的对话:

“诶,这个这个。”
“不行啦,这个$8.90罢了,还差$1.10。”哦,看来她们的预算底线跟我部门的$10一样。

“这个咯。$11.90,要吗?”
“那我不会选刚才xx店的那个东西,才$10.50,多出$0.50罢了。”

无语。看来那女生真的是精打细算。

你若为了达到那$10标准而舍弃了一些标价更便宜但你认为有可能更好的东西呢,我只能在一旁摇摇头。说实在的,除了一些比较有规格化、动用到科技的产品,很多东西都没有一套定价的标准。就拿衣服来说,送一件$20的衣服未必会比同样品牌的$10的衣服来得好;但是2GB的记忆卡就肯定比1GB的更受欢迎。追根究底,$10只是一个参考标准,人家很难去衡量你的礼物是否值那个价钱(除非看得出真的是差很远)。重点是,你的那样礼物可以带出$10的价值就行。

本身也认为若以商业角度来评估礼物的价值,是有点本末倒置。想想看,如果那开价$11.90的东西的成本价其实只需$6.00;而那个$8.90的东西成本则是$6.50的话,到底哪一样东西的价值高一点?当然,实用性也是另一个考量因素。可惜,我的交换礼物计划并不像有一些计划般,先设定好你需要买礼物给哪一个人来进行。那样子的话会所受到的礼物会比较个性化,实用性也大致上会被提高。

《举例一》没设定好目标:
A小姐买了一包很昂贵,但很有效的减肥茶当礼物。但是,抽到的人是我。虽然我可以转送(很多女生还会抢着要吧),但是意义就不在那里了。

《举例二》设定好目标:
A送我一套便宜但美观的 iPod Touch “衣服”。虽然我已经有了一件,但不妨多收一件。

不过呢,毕竟要在那么多人参与下先设定好目标是蛮难一下。所以,就只好跟着规矩走。。。买点比较大众性的吧。嘻嘻,大家应该想知道我碎碎念后买了什么吧?提示:

– 不是很毛茸茸的东西,只有点短毛的摆设(朱古力吃了只能耐几小时,到它“随波逐流”后就没有了。)
– 和圣诞节有关系(这样才有点意义)
– 不超过$15(嘿嘿~)
– 有声音(不是指掉下来会有声音)

先猜猜看,再继续读。

santa.jpg

挤压后,“哈哈哈,Merry Christ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