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张照片

BlackSquare.jpg

再仔细看久一点,放心。。。不会有什么恐怖画面。

看不出什么弥端?让我来告诉你,这一幅《黑方格》(Black Square)收藏在列宁格勒(Leningrad;现在的圣彼得堡,St.Petersburg),是俄国美术馆内的其中一帧名画,作者为马列维基(Kazimir Malevich)。没听说过此人?你确定吗?

不奇怪,因为我也是一样。。。呵呵~要不是在图书馆翻了这本书,我也是跟你们一样咯~

blacksquare.jpg

有时候看到此类艺术作品还真的是不知所云。。。只不过是一个黑色的四方形竟然也可以成为名画?啊,可能鉴赏家要说我孤陋寡闻还是什么的。。。但凭心而论,有时候周边很普通的东西也就是在某人出名后才莫名其妙地被捧上天那样。

举个类似,但是很生活化的说法,我认为那就好像广告品牌效应。本来是包装和口味都普通到你根本不会想买的一罐汽水,在经过某某大牌明星手那么一握,再开开心心地跟你说好喝之后。。。很多人可能就会趋之若鹜地去买来尝试,然后又有点心理作用地说确实是好喝那样。

不过那毕竟是以商业角度来看,不太贴切。。。我们就来看看艺术方面就好。我总有一种想法,就是以前有些一世平凡的画家在入土之后才因为某些遗作而成为名人。就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马就会开始研究那幅巨作,尝试从画家本身的观点以及自己的推测去诠释那幅画背后的理念和出发点。也就在那时候(也就是已经无法与画家对证推论之时),很多完美的说法就出来啦。。。意即,每一笔,每一画都有它自己的原因;某些景物就变成画家本身的隐喻;即使黑暗中的几丝光线也可以代表某样事物等等。。。

我不是(也根本不配)质疑画家本身的才华,只是如果真的是那么细腻的话,我还真的是佩服之至。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是觉得有些鉴赏家可能是“硬硬”为画中某些部分或者小细节勾出来源。可能画家本身只不过随笔毫无意思地加了一点自爽元素,但后人却以为那几笔一定存有它重大的原因而开始收集画家生前资料,熟读画家的际遇来尝试解说那几笔的动机所在。可能在抓破脑想不出理由后就那么写:

“墙角那三划不太规矩的痕迹显现出画家本身对社会的不屑。”

呵呵,只是自己的看法罢了。

好啦,写得爽了,我也就以自己活跃的艺术细胞来专业地解说上回跟大家介绍的一幅葡萄风信子蓝壶花、郁金香与风车合照的油画。你们暂时把它当成古时一副出自名家手笔的荷兰风情画来欣赏,再看我如何分析。。。

tulip-drawing.jpg

《解说开始》:
画中出现了三堆,总计11朵郁金香。从三堆各自不同数量花朵的精心排列,看得出画家本身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 – 6,3,2 的巧妙安排是按着乘法表 6 = 3 x 2 (注:古时乘法表的总合在左边) 来编写。而红色则代表着画家本身对荷兰的热情。。。

此画前方洒满了葡萄风信子蓝壶花,而当中又数最中间的那一朵最大。那样就凸显出画家本身对空间的运用掌握得很好,完美地用那朵花把整幅画一分为二 – 左方的郁金香与右方的风车。而其实把最大朵的花摆放在中间也算是当代画界少有的范例,算是画家本身对其他传统风情画者的挑战。

右下方的最后一片叶子显得特别阴暗 – 青色的大自然物体常被喻为世界环境,而阴暗则是结束的暗喻。画家运用了年轻时期所学过的天文推算常识来说明整个绿野世界将会慢慢走向黑暗,应验了现今社会的困扰,实为一绝。

风车上明显有两个人,很可能是画家本身与友人。他们两人背对着我们,算是画家本身低调人生的写照。而那两人的衣着是一黑一白,也说明了画家本身有规律的性格。

整座风车倾斜度为75.81度,也正是画家本身的出生年代的倒数(作者生于1857年),算是画家对自己作品的签名盖章一样。风车最高的叶片划过白云朵,意指画家本身在创作生涯最高峰时开始觉得平淡如云。

最重要的,也是最莞尔的是画中央的那朵大蓝花,不小心与另一大一小的郁金香结合了。把整三朵花合成来看的话,就像是一只躺着又吐着舌头的老鼠头那样 – 较大的郁金香为老鼠鼻子;较小的为舌头;而蓝壶花为鼠头。不要忘记,画家本身养了几只老鼠当宠物,也算是跟大家开的一个玩笑。《解说完毕》

呵呵,我可不可以当鉴赏家?

只是如果我这位鉴赏家在发布了上面那一篇解说文稿才发现画家是根据这张照片来画的话,

tulip-windmill.jpg

我只好自个儿挖个洞躲起来。。。

后记:这是另一幅《黑方格》画家的作品。。。《黑圆圈》(Black Circle)

BlackCircle.jpg